台灣,四面環海的西太平洋小島國
我們與海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我們與海的關係,就像以前的人們害怕相機會竊取人們的靈魂一樣,認為大海與相機都是危險的存在而保持著距離
一直以來我們在看世界地圖的角度,總是把海洋視為分割了陸地的界線
但其實是陸地分裂了以後因為海洋的存在而讓彼此還有著連結,海洋應該是陸地的延伸,而不是盡頭
百年前我們的爺爺奶奶與他們的爺爺奶奶因為各種原因來到了這個小島,在當時台灣的西邊,是被稱為可怕的黑水溝
唐山過台灣,10去6死3留1回頭。
或許是這種留在血液裡面的訊息讓我們天生就害怕海洋,但是近50年來的臨域演化過程,也讓我們跟當初的人們慢慢的不太一樣
慢慢地開始擁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方式
也慢慢地意識到,或許我們有另一種生活方式
另一種更符合我們節奏的生活
試著與大海和解
聆聽海潮,感受一波波的近與退
試著尋找屬於台灣島,台灣人的潮生活
就來超級主觀的回憶一下2014的潮生活吧
雖然很多東西的厚度以我目前的文筆還表現不出來
我認為這個暑假參加了潮生活,讓我的視野改變很多,看到了生命的許多可能
從各地聚集而來的對於花蓮、台灣、海洋、生命、自然有著某種嚮往的人們
帶著各自生命的故事從18到38,年齡無關熱不熱血,有些感覺是說不出口也擋不下來的
潮生活的感覺其實很像是夏天的太平洋上面浮游生物的大爆發
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洋動物前來覓食(https://www.facebook.com/JimmyHoustonOutdoors/videos/10152757090084916/)
唯一不同的是這裡吸引我們前來覓食的是一種叫做"新知"摸不著也說不清的東西
每個禮拜各式各樣的課程、分享與演講
這些課程的內容以海洋包容百川的廣度去彼此連結與延伸
漁民、漁業、海洋、海島、環境、國家、保育、政治、音樂、文學、藝術、生態、攝影、文化....
講者也來自百川,老師、環境運動者、作家、海洋公園訓練師、船長、藝術家、研究員、獸醫、潛水夫、攝影師....
讓我們這群海洋幼獸無不大大的飽餐一頓
不過我想讓我們這些幼獸會如此珍惜這段日子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接受每個人的特別,就像大海教我們的
長越大,越少有團體能夠接納彼此的真實,也越來越少去面對自己
在社會上一個團體一個團體的轉來轉去,我們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洗禮
或多或少的習慣去逃避聽自己的聲音,好像不熱熱鬧鬧開開心心世界就會崩壞似的
許多感覺視而不見它就不存在,如此的催眠或麻痺自己
在這裡的很多時間可以純粹的坐在礫石灘上,聽著七星潭的海浪一波 一波 一波
慢慢地思考到底自己期待與嚮往的生活是長什麼樣子
或是希望未來給自己的孩子什麼樣的生活
或是單純的放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6u4ZtC4pI
除了岸上的日子之外,也有很多時間是在海上與解說員們一起度過
黑潮這個海上鯨豚解說員起家的團隊,是翻轉我們視角最好的領門人了
我們總是站在岸際遙望海上的船隻
我們總是聽著每個人口上掛著福爾摩沙,卻有多少人真的看過當初這個名字的起源
我想潮生活除了讓我體驗到生活的101種可能之外,也帶給我面對生命的勇氣
這裡充滿許多故事,也有許多令人心疼的事情
有很多混著啤酒"詩意"的夜晚、燃著營火呼應天上星星的夜晚、互相鼓勵著朝向夢想前進的聲音
人與人之間單純的溫度,還有怎麼搶都搶不走的回憶
以及背後籌備者在每一個活動細節中透露出的體貼與溫柔
這些種種的經歷或許在某一天的某個時候會發芽成為能夠支持些什麼的力量
潮生活,這兩個月就像哈利波特第一次踏入九又四分之三月台一樣,是一個奇幻世界的開始
我想每個參與過的人不管是幕前幕後都會持續尋找屬於自己的潮生活
而我也期待每一次潮生活不同的原料所呈現出的不同面貌
慢慢地像音符擴散
演奏出屬於海島子民節奏
留言列表